世界上第一張撞球桌出現在1400年,當時球桌��沒有袋,只有拱門或門柱。在撞球桌出現以前,人們是在戶外的地上玩一種被稱為滾球的遊戲,後來這種遊戲被人移到室內的台桌上。不久桌面上被人們開了幾個洞,於是這種室內桌上遊戲的趣味性大增。

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,撞球是一項正式的娛樂項目,進入英國上流社會。1510年,法國也開始了撞球的娛樂活動,並深受當地人民喜愛。在路易十四時期,撞球運動蔚為風潮,一些社會名流將它作為一項高尚的娛樂活動來推崇。而撞球 (Billiards) 的名稱是來源於法語。

20世紀初,撞球遊戲開始逐漸變成競技運動項目。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相繼成立撞球競賽組織。比如,1919年,英國成立英國撞球協會;1940年世界撞球總會 (聯盟) 成立,它負責國際性撞球比賽活動,總部設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,行政中心在西班牙的巴塞隆納。1948年,美國成立美國撞球協會,機構設在芝加哥。

早期的撞球用球是用黃銅材料製成,之後改用象牙,一只象牙平均只能做五個球。製好的象牙還需挑選重量和大小,使每一組球相同,因此價格十分昂貴。這使當時的撞球運動僅成為上流社會的娛樂活動,只有少數人參加撞球運動。後來1920年研發出化工原料製成的撞球,降低了撞球的成本,自此之後,撞球真正成為大眾化的娛樂。

而球桌的發展過程,在1827年將綠色桌面下的木質台面改成了石灰台面,使得撞球在桌面上滾動得更加平穩、快速;1835年用彈性優良的橡膠台邊取代了木質台邊,使得撞球在台面內借助台邊大範圍走位變得容易;1735年將曲桿改成直桿,提高了擊球的準確性;1798年發明了皮革桿頭,1818年發明了巧克粉,由此球桿可以隨心所欲地打出各種旋轉球。

撞球簡介
文/國家教練 林申勇   圖片提供/中華民國撞球運動協

運動解碼站
流行指數1
難易指數3
普及程度3
健康指數2

女子撞球運動在國內方興未艾
  「撞球」運動在全世界風行已久,在歐洲更是帶點貴族氣息的高尚運動,目前各項世界級、職業級的比賽多不勝數。1998年曼谷亞運將撞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之後,帶動了亞洲地區撞球運動的發展;國內同時也有大量人才相繼參與,隨著撞球運動風氣的興盛,撞球人口急遽地增加,撞球運動也逐漸朝「職業化」的方向發展。
  早年台灣因為撞球生態不健全,撞球場所甚至被歸入「八大行業」之一,大多數人對於「撞球」都有較負面的印象,近年來隨著社會風氣的開放,以及有心人士的努力推廣,終於擺脫了八大行業的不良形象,教育部也將撞球歸類為運動項目,刻板的不良印象也為之改觀。全省四處林立的撞球場、網路上數十個熱門的撞球專屬網站、撞球比賽轉播的高收視率等,都可以看出目前撞球運動在台灣的魅力無窮,也將是繼棒球、籃球之後,最適合台灣發展的運動項目之一。
  撞球的玩法相當多樣,玩家通常選擇其中適合自己或較拿手的項目鑽研浸淫,目前臺灣較常見的有:9號球、14-1球、8號球、英式司諾克(Snooker)等。將其玩法簡單介紹如下:
9號球
在台流行的起源可分為三階段:第一階段在80年代由多位知名國手共同發起撞球職業會;第二階段是由中華民國撞球運動協會所領導之職業撞球委員會;第三階段為1997年起續由該會與緯來體育台主辦之—職業撞球大賽;經過這三個階段艱辛的推廣路程,奠定了台灣雄霸亞洲、縱橫世界的地位。
14-1球
起源甚早,70年代由日本引進來台,目前是台灣最為普及的玩法,亦深受初學者及進階者喜愛。
8號球
在台灣的起源甚早,在中美未斷交之前,即為在台之美藉人士所喜愛,但此玩法隨著中美斷交之後,逐漸沒落。1998曼谷亞運及每年的東南亞運動會,已將8號球列為正式項目,加上國內媒體大力提倡,相信8號球是繼9號球之後,將成為最為流行的項目。
英式司諾克
(Snooker)
在台灣起源甚早,為開侖(Carom)玩法之後流行的項目,40~60年代,司諾克普遍流行全台,在50年代時也曾列入運動會之正式項目,當時以9英呎長乘上4.5英呎寬的球檯最為普遍,有別於現今英國司諾克職業大賽所使用的12英呎長之大球檯。
http://www.hisport.com.tw/specialy/specialy24/specialy1.html

參考資料 http://www.creator.idv.tw/showthread.php?t=4240
本文來自: 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105062001238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林彥喬 的頭像
    林彥喬

    davids31的部落格

    林彥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